设计居委会|山东工艺美术学院:美育润民心 匠心暖齐鲁

2025-11-17

初冬的齐鲁大地,一股美育的暖流正跨越城市的界限,在山东的多个社区间温情流淌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携着五期美育课程的沉淀,走出校园,走进济南、潍坊、济宁、滨州等地的街巷院落,让民间技艺、红色记忆与汉字文化真正“活”在了百姓指尖。

潍坊社区的活动室里,一场“汉字与节气的约会”正在上演。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宋梅梅老师的“会跳舞的节气字”课堂上,孩子们的笑声脆如银铃。“‘端午’加粽子纹路,‘冬至’绘碗热饺,汉字就有了民俗温度!”宋老师寥寥几笔的示范,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灵感。小“汉字魔法师”们各显神通:“谷雨”缀蓝雨滴,“白露”点银粉晨露,紧扣立冬时令的孩子更把“冬”字画成戴围巾的小雪人。当汉字与节气相遇,当童真与民俗碰撞,每一幅作品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节气手札。这场创作早已超越“画画玩”的范畴——孩子们在落笔间记住了“惊蛰雷声动”的物候,读懂了“清明插新柳”的习俗,在无拘无束的创作中,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灵动韵律,更让古老的汉字在现代课堂上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!

“您说得对,古人造园讲究‘以小见大’,这一方天地也能展现万里河山。”在济宁社区的课堂上,另一番雅致的景致正在铺展。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吕桂菊老师带领研究生团队,以网师园为范本,通过“园林寻宝”互动环节,向居民生动阐释古人的造园智慧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居民们巧用山石、沙土与绿植,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亲手打造的微型园林中。一抔土、几块石,经过精心布局,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卷已映入眼帘。这方寸之间的造景,既是居民对古典美学的鲜活诠释,更是美育融入生活的生动注脚。

滨州山东航空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室里,陶泥的温润气息萦绕鼻尖。造型艺术学院曹淑海老师捧着一件憨态可掬的兔子彩塑,从“兔献瑞福”的吉祥寓意讲到民间彩塑的技法传承。孩子们小脸上写满专注,稚嫩的小手在陶泥上揉捏按压:圆滚滚的熊猫、尖耳朵的兔子、戴帽子的小老虎,一个个雏形在掌心慢慢成形。曹老师穿行其间,弯腰帮孩子调整轮廓,俯身教大家拿捏神态。彩绘环节更是热闹,孩子们挥舞画笔,给小动物装上彩虹翅膀、画上星空纹路,让童真在陶泥上尽情绽放。

淄博社区活动中心的扎染课堂,则飘起了斑斓的色彩。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周晨老师从“蓝草染布”的古老传说讲起,手指翻飞间,演示了“捆扎法”等传统技艺。当素白布料浸入染料,再被小心翼翼取出时,蓝白相间的纹路惊艳了全场——有的像山间云雾,有的像水波涟漪,有的像繁花绽放。居民们互相展示着自己的作品,两位社区居民举着染好的桌布笑开了花:“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远,没想到能亲手做扎染,真好看!”技艺传承之外,更有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流淌。

德州社区的剪纸课堂,藏着最动人的情感联结。人文艺术学院苏欢老师带领“小红花剪纸美育社团”的大学生们,量身定制了“一老一幼双课堂”。幼儿课堂上,“剪花朵、唱童谣”的互动中,孩子们跟着老师剪出五彩花朵,在儿歌里了解“花报春信”的寓意;隔壁活动室里,中老年居民跟着苏老师学剪“生肖图”,重温传统技艺,乐享艺术生活。这一刻,剪纸不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成为连接三代人情感的纽带,让传统文化在剪刀开合间焕发新的生机。

烟台社区的课堂上,数字技术让美育焕发新活力。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赵佳一老师带领“满天星”志愿服务队,开设“手机拍大片”课程。“大家看,拍落叶的时候蹲下来,让阳光从侧面照过来,叶片的纹路就清晰了!”赵老师用手机演示构图技巧,志愿者们则一对一指导:调整角度、设置参数、运用滤镜等。居民们现学现用,举起手机捕捉生活瞬间,翻看着自己的作品,脸上满是惊喜。

红色基因,更在美育课堂中代代相传。济南社区里,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张丽丽老师以少年英雄雨来的故事开篇,教孩子们折绘“消息树”,“这棵树不仅是手工,更是革命年代的‘通信兵’,代表着勇气和智慧。”孩子们屏住呼吸,仔细压好每一道折痕,当翠绿的“消息树”在掌心成形,小脸上满是自豪。百里之外的枣庄社区,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许凤豪老师正带领学生冯晨、冯馨瑶教孩子们制作和平鸽与英雄花,从革命先辈的事迹讲到和平的珍贵。两地课堂遥相呼应,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。

“服务基层无小事,一居一课总关情。这正是我们‘为人民而设计’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。美育的课堂没有边界,我们就是要把美的设计和服务,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!”此次项目的负责人、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磊这样说道。学校依托专业优势,把思政教育融入非遗传承与地域文化,让居民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,让美成为日常生活的底色。这场跨越城市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正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很多人。一位参与多次志愿活动的老师说:“当艺术从课本走进生活,当美育从校园深入社区,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‘以文化人、以美育人’。”

以匠心为笔,以真情为墨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正继续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一份有温度、有质感的美育答卷。当美育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壤,文化的根脉也便在更多人心中深深扎下,静待春华秋实。

供稿单位:党委宣传部;作者:刘阳、刘馨怡;编审:郑静;复审:石龙潭;终审:孙磊

下一条:山东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来校调研

相关新闻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近期热点

学校地址

长清校区: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

千佛山校区: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

联系方式

电话:0531-896266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