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
——访民间艺术研究前辈学者刘恪山先生
编者按: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研讨会在5月22日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举行,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刘恪山先生。刘恪山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、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。他擅长水彩写生画、雕漆画、民间工艺美术研究、书法、篆刻、摄影、美术评论。

回忆学习与工作的岁月
记者:1950年您随家人来到沈阳,并给当时“东北鲁迅文艺学院”的院长塞克先生写了一封信,表达您想进入“鲁艺“学习的愿望,可否回忆一下您当时的想法和心情?
刘恪山:1938年,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在延安成立,又从延安迁到东北。因为喜欢美术,喜欢书法,所以就选择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,希望能够继续学习。1951年毕业后,我分配到沈阳的东北区团委,担任了东北青年出版社的美术编辑,我的美术功底和在“鲁艺”的学习是分不开的。
记者:能否介绍一下您当时为少先队设计队徽的背景?
刘恪山:那是1980年的事情了,中国原先是没有少年先锋队队徽的,只有队旗。然而,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队徽。团中央主管少先队工作的书记胡德华来找我,想让我设计一个中国的少年先锋队队徽。她拿了十一个国家的少先队队徽,让我做参考。
当时,我是团中央下属单位《辅导员》杂志的美术编辑,胡德华来找我做设计,我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。起初,我的构思并不是星星和火炬,我准备设计一只蜜蜂,因为蜜蜂是一种有组织并且很团结的小动物。可是,后来一看,蜜蜂再怎么设计也不好看,像个苍蝇似的,所以就把这个最初的构想否决了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队徽都是星星和火炬,于是,我就在星星和火炬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条绶带,把“中国少先队”这五个字的问题解决了。后来把初稿拿到团中央书记处传阅之后,得到了认可。随后,拿到浙江温州地区试制,在华东地区试验了十年。在1990年召开的“少先队代表大会”上正式通过。从那以后,队徽就开始在全国各地使用。中国少先队队伍相当庞大,队员1亿3千万人。可以说,这个队徽是全世界徽章发行量最大的,队徽主要用于各种出版物里。
民间艺术与文化传统
记者:您曾经在晋南有过一段艰辛的生活,而在那期间你收集了大量的晋南刺绣并运用各种画法精心摹绘成了100幅“晋南民间刺绣图案”,是什么原因令您如此关注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呢?
刘恪山:我在晋南被下放了21年,日子不能说是艰辛,因为全国都是一样的。全国各省的民间刺绣我都见过,都没有晋南的好,因为它的文化积淀很深厚,历史悠久。晋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,上古时代的首都都在晋南,晋南的农业和经济也很发达。
我发现晋南的民间刺绣和其他的湘绣、苏绣、越绣、蜀绣不一样,这四大刺绣都是由文人起稿,或者是画家起稿。然而,在晋南,刺绣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。根据他们的传统习俗,根据对生活的观察,根据他们艺术的修养,根据他们彼此相互的学习,而不断丰富和创作晋南刺绣。所以,他们的刺绣特别漂亮,造型图案和内容都丰富多彩。
我之所以摹绘出100幅“晋南民间刺绣图案”,主要是想把刺绣的图案运用到现代创作中来。比如说,刺绣中一个凤凰的图案,可以运用到商品包装设计、服装设计、玩具设计、城市的园林设计、建筑的装饰设计、舞台美术设计、室内环境的设计、陶瓷器的设计、塑料器等等,用途很宽泛。所以说,这100幅“晋南民间刺绣图案”是来自民间的第一手图案资料,是非常珍贵的。
民间艺术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。我们要从民间艺术中学习民间艺人对色彩和图案的运用。比如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孙长林艺术馆、民艺博物馆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料、最好的老师。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大量的民间美术元素,用于现代创作。目前的设计作品中,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,就是有太多学习外国和借鉴外国的东西,缺乏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,缺乏中国气派。我们是21世纪的中国人,设计的作品应该既要有时代精神又要有民族传统和中国气派。不能把一个美丽的图案锁在柜子里,要很好地运用起来。比如,在服装设计中,我们可以从民间服饰中挑一个元素来运用。如果把民间刺绣的图案运用现代的生产手段,喷绘或印刷到衣服上面,就会显得很独特。把民间的元素用在服装的点睛之笔就可,比如刺绣图案、木雕图案、砖雕图案等等。但在学习民间元素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,创新是要建立在大量学习中国传统一手资料基础之上的。
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
记者:民间流传着“宁给一锭银,不传一口春”这类的俗语,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更好此去传承民间艺术?
刘恪山:民间艺术不仅仅有技术的元素在里面,我们可以从民间艺术品中学习其实质的精神,而不一定非得是其中的技术。
剪纸的也好,刺绣的也好,陶瓷的也好,我们更需要的是其中的图案和花纹,而不是单纯地需要你的技术。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生产资料、现代的生产手段把民间艺术元素变成现代的东西。比如,现代的陶器,不是几千几百年前的江西景德镇老瓷器模样,就是西方瓷器的模样。为什么不从民间美术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呢?比如晋南刺绣的花纹,完全可以拿出一个来去做一套瓷器。所以说,不管做什么,写字、画画、写文章、搞摄影都要有一个中国的气派在里面,中国艺术的传统思想这条红线要贯穿到各种艺术创作中。
记者:您认为怎样才能使民间工艺美术更好地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呢?
刘恪山: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做的思考。如果你是陶瓷制造商,你接受我的意见,你的产品就会畅销。你把民间图案运用到陶瓷上来,一个图案做一套高级瓷器。山东淄博博山陶瓷质量很好,但是图案欠佳,厂商就可以从民间美术中寻找一些元素,用到陶瓷的制作上。但是,我们目前的研究和呼吁还停留在保护和传承上,没有真正地让民间美术元素走入工厂和企业。当然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。
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
记者:刘老师,您能对本科生、研究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吗?
刘恪山:现在,研究生也好,本科生也好,普遍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,写不出文章来,对历史和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。艺术是多方面的结合,是综合性的,需要与多种学科相互交叉。如果大脑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,就不能更好地去创作。你们应该趁着年轻多学、多读、多背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,比如,多背诵一些唐诗宋词。
我们在设计上要有山东特色,不能忘记齐鲁风格,设计的陶瓷也好,服装也好,一定要一眼就能看出有浓厚山东味儿。然而,这山东味儿从那里来,就得从学习山东民间的知识、艺术中来。我们的老师除了学校的教师,还有农村的老太太、广大的人民,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。我们的创作首先要考虑老百姓接受不接受,老百姓承认不承认你的设计形态,要以这个作为标准,而不要以某个特定的、官方的思想为主导思想。去年央视采访我时,我曾在结尾处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我们要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去创作自己的作品,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”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为了“服务人民”去创作。

记者与刘恪山先生合影